近期發生的一些企業的債務危機引起市場關注,而事件爆發的根源仍是老問題——民營企業融資難。因為缺少獨立第三方擔保機構的充分支撐,催生了“互?!??!盎ケ!币坏┌l生系統性風險,會火燒連營般加速各關聯企業資金鏈斷裂,區域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大,各方施力救助困難增加。也正因此,各地政府開始意識到擔保機構的重要性。
擔保作為融資增信的重要手段,是金融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,是經濟發展的穩定器,可最大程度防范風險蔓延。財政部等6部門發布的《關于進一步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的通知》,明確提出構建市場化運作的融資擔保體系,鼓勵政府出資的擔保公司依法依規提供融資擔保服務。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形勢下,擔保機構的作用日趨凸顯,經歷了風風雨雨的擔保行業迫切需要開辟可持續的發展路徑,準確定位自身角色,合理匹配權責,真正發揮雪中送炭的擔保作用。
就增信(采取擔保等措施提高企業的信用等級)的基礎而言,擔保方保持相對獨立性至關重要。一段時間以來,國內許多擔保機構未能從最核心的增信獨立性上厘清自身定位,特別是未能厘清其與政府、市場的關系,授權與職責匹配不清晰,難以平衡自身收益與風險,最終也難為企業解決融資問題。也就是說,擔保喪失獨立性,就會產生行政干預或道德風險,增信只是加速了風險的擴散。
如果我們以獨立性為取景框,可將國有背景的擔保機構界定為財政性、政策性、商業性3種類型。不難看出,無論是財政性還是政策性擔保,都在經歷著從政府兜底、政府主導向市場化運作的轉變。財政性擔保在回歸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的職能,不斷肅清政府財政為發展產業給地方融資平臺或企業出具擔保函、許下回購承諾等“隱性”擔保;政策性擔保因為常常面臨社會效益與風險容忍度的兩難,原有的功能和職責逐漸被產業發展基金或風險補償基金弱化或替代,促使其向市場化運作方向發展。
而商業性擔保以營利為目的,自負盈虧、風險自擔,能有效解決財政性和政策性擔保面臨的困境。換句話說,國有擔保機構扶持產業和幫扶企業,只有邁向市場化,依靠自身專業優勢向市場要效益,增強風險覆蓋能力,才能使擔保的獨立增信作用真正落到實處。
改革開放以來,財政性、政策性擔保在產業扶持發展和中小企業融資幫扶等方面做出了貢獻。然而,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,金融市場越來越健全完善,國有擔保機構也需及時轉型,跟上市場的步伐。為此,需要從頂層設計出發,厘清政府、市場、國有擔保機構三者的關系,制定清晰有效的考核和激勵機制,引導擔保機構向市場化運作轉變。擔保機構自身也要注重專業風控能力和市場化運作能力,參與市場競爭,以企業為核心,服務實體經濟,充分發揮自身對經濟發展的穩定器與助推器作用?!?/span> 人民日報 》( 2017年06月14日05 版)